您的位置: 首页 > 饮料 > 茶叶 > 茶叶知识 > 正文

孟臣壶与卢仝诗

□ 作者:网站编辑 ‖ 来源:网站编辑美食博客    2015-02-15 17:04:52

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式款刻,这三大绝艺都集聚于此一茶壶上,是近二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壶。此壶,高66毫米,口径49毫米,全长约182毫米。把易提,延薄而齐,纽上有“眼”,是标准的孟臣式折腹壶。

壶身轻而平滑,上刻有卢仝的“七碗歌”(即茶诗),得复刻两次,共一百二十四字,行草流畅,笔笔有力,壶底落“平生一片心孟臣”款。这种在壶上刻诗落款的风格,来自于“曼生壶”的遗风。

以下,我们将逐一介绍所谓的: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诗款刻的典故。

唐朝诗人卢仝,正在日高浓眠之际,被敲门声惊醒,原来是好友孟谏议,着人送来新茶三百片。卢仝为此感动得诗情大发,于是走笔写下谢诗一首,“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最有名的一段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歌”自卢仝后,广为文人、雅士、莒茗君子所传颂,在慢悠悠地莒茗之余,细细地吟诗中的雅趣。

与卢仝的谢茶诗同为饮茶史上之佳话的是“孟臣壶”。惠孟臣,明朝天齐、崇祯间荆溪人士,他可以说是继宜兴茶壶鼎盛期的时大彬之后的名手。以制作小壶出名,壶型有平肩形、梨形、鼓腹形、圆腹形、扁形、折腹形等。孟臣壶的制作年代,最早的可以到天齐年间,传世的有一白砂大壶,底款楷书“大明天齐丁犯荆溪惠孟臣制”,此为一证。以后延续至清代,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普受欢迎。而惠氏家族也一直不断地制造孟臣小壶。

最后,我们要提的是,所谓“曼生壶”。陈鸿寿,字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乾隆年间作宰宜兴时,由于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又苦心积虑想重振陶艺,因此亲手绘制十八壶式,并广交文艺界人士,请他们在壶上,或刻诗或作画,再度掀起陶艺的热潮。这种在壶上题刻诗、画的风气始自于陈曼生,因此称此类壶为“曼生壶”。“曼生壶”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一项新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他聚集当代文学、艺术界的精英于一堂,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不能明白其原理,但经验告诉他们:“壶小则香易聚,壶大则味不佳”,小壶小杯,宜细品,宜香易聚,壶甘味苦,斯东何极?散茶因泡壶的要求而加工日精,小壶因散茶的流行而日见其巧,其关系犹如焦孟不离,有相辅相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