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宴?
以茶为宴,首见于唐代。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有一首茶宴诗,名为《与赵莒茶宴》,诗日:“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说的是钱起与赵莒一道举行茶宴时的愉悦心情,一直饮到夕阳西下才散。这表明茶宴,原本只是亲朋好友间品茗清谈的聚会形式,这在其他一些唐人留下的墨迹中,也可得到印证。
唐代鲍君徽的《东亭茶宴》诗日:“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映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唐代李嘉祜的《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中,也写道:“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这些诗都写出了与至友茶宴时的快慰和令人留恋的心境。
茶宴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如果说钱起和赵莒茶宴只限于二人的话,那么唐代白居易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则是一次盛大的欢乐茶宴。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这首诗的前半部以常州的阳羡茶和湖州的紫笋茶互相比美为例,意旨新茶品评,后半部写歌舞之乐。作者因伤病在床,不能亲自参加这次盛大的茶宴,不胜感慨,遗憾万千。
又如唐代吕温写到的“三·三”茶宴,它是一篇描写茶代宴的聚会形式的文章。他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提到:“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摹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吕氏在这篇序中既写了茶宴的缘起,又写了茶宴的幽雅环境令人陶醉。
自唐以后,茶宴这种友人间以茶代宴的聚会形式一直延绵不断。如五代时的朝臣和凝与同僚“以茶相饮”,轮流做东相互比试茶品,将此乐美称为“汤社”。自宋开始,便出现了与文人雅士引茶聚会的形式相仿但更加接近民众的茶馆,致此茶宴开始淡化,不再引人注目。
到了近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茶宴一词又开始较多的见诸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今日茶宴多泛指以茶配点作宴,以茶食、茶菜作为宴请客人的形式。今人与古人的茶宴相比,虽然形式大抵相同,但内容己经有所改善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茶宴兴起,名厨好手利用现代烹饪技术选用福建风景名胜武夷山盛产的岩茶为原料,制作宴席,其间蒸、馏、爆、炒、焖、炖等都派上了用场。他们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如武夷茶面就是取茶青汁和面擀制而成,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肉桂飘香”一菜是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黏面粉油炸,摆放在用小笋拼接仿制成的“竹筏”上,“筏”首上还立着用一个香菇做成的“艄公”,惟妙惟肖且整道菜都可食用。此外,“武夷茶宴”还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这些菜无一不茶,到处都飘着淡淡的茶香。此种清新淡雅的茶宴真是倾倒了四面八方的食客。